海正动保致力于为动物提供保健方案,为畜牧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助力农场发展。基于寄生虫病防治与母猪围产期健康管理两大议题,海正动保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在全国范围开展“冲出虫围”大型活动,助力农场解决种猪健康管理难题!
海正动保“冲出虫围”已在福建、浙江、江苏、天津等地展开,邀请到南京农业大学周斌教授、上海奉贤动物疫控中心卫秀余研究员、浙江大学施明华副教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张健騑研究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章红兵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徐前明副教授等多位行业专家,与当地猪业养殖精英共同探讨猪场围产期健康管理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如何做好寄生虫病防控与治疗等帮助猪场提高效益话题。
《猪群围产期保健技术》? ??
卫秀余 ?上海奉贤动物疫控中心研究员
围产期为何要保健?
围产期保健对象是指母猪临产前7天到产后7天期间的母猪以及新生仔猪。临产前的母猪抵抗力最低,母猪产后发生乳房炎现象普遍。引起母猪乳房炎的最常见病因是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杆菌属)的细菌释放的内毒素。乳房炎初期症状是高热与拒食,产房工作人员还会发现母猪不愿意给仔猪哺乳,乳腺红肿,触诊有痛感。
内毒素的主要危害
发热反应: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作用于粒细胞或单核细胞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启动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织胺、5-羟色胺等,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引起低血压和休克
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之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导致肝脏与其他器官损伤
损伤血管内皮,“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抑制肝脏抗凝血酶Ⅲ合成,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引起局部过敏反应
产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道黏膜损伤:
胎盘脱落对子宫黏膜的损伤;
胎儿过大对产道的损伤;
人工助产可能对产道造成的损伤。
新生仔猪的变化:
离开了温暖、恒温的母体,需要相似的环境温度适应;
从几乎无菌的胎盘内进入了充满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产床需要提供保护。
?
围产期常见疾病
母猪——
便秘:子宫压迫、影响胃肠道蠕动
子宫炎:内环境平衡被破坏(消毒液、抗菌素灌注)
乳房炎:大肠杆菌等感染
内源性细菌、病毒感染:抵抗力下降造成
新生仔猪——
腹泻:大肠杆菌、魏氏梭菌、冠状病毒、环境温度偏低等
低血糖:母猪无乳
早期全身感染:伪狂犬、蓝耳病、链球菌等(母源抗体不足、或母猪无乳)
压死:弱仔、或母猪疥蟎严重(瘙痒)
围产期保健的主要技术措施
母猪保健技术措施
解决3个问题:
①解决便秘问题;
②解决抵抗力下降造成的内源性感染问题;
③解决黏膜伤口和细菌内毒素激发的炎症问题
达到2个目标:
①母猪产后泌乳性能良好;
②不向外界排放各种病原体。
具体措施:
加强怀孕母猪的适量运动,饲料中添加优质益生菌产品;解决便秘问题。
围产期母猪饲料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或产仔猪时注射长效广谱抗菌药物;解决内源性细菌感染问题。
做好母猪的猪瘟、伪狂犬和蓝耳病等日常免疫工作;解决母源抗体和内源性病毒感染问题。
产后使用氟尼辛葡甲胺产品,解决黏膜伤口或细菌内毒素激发的炎症问题。
仔猪保健技术措施
小环境保温
确保每头仔猪吃到足够的初乳
确保母乳中含有足够高的各种抗体
尽量减少母猪排放各种病原体:免疫和围产期药物保健
《猪主要寄生虫病的危害》? ?徐前明 ?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猪蛔虫病
流行性病学
繁殖能力:每天可产虫卵10-20万个;
抵抗力:虫卵有四层膜,猪蛔虫卵在湿土中可存活2-5年;?虫卵对化学药物也有很强的抵抗力
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
途径:口途径,水源、饲料、土壤(在瑞典和丹麦有机猪饲养土壤中,蛔虫卵长期存在)。
致病性
肝脏组织损伤——幼虫移行可使肝脏出血,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胆管:阻塞、化脓性胆管炎或破裂、全身性黄疸。肺脏 ?肺的出血性炎症(蛔虫性肺炎),表现为咳喘、机体消瘦,持续1-2周;当仔猪严重消瘦,特别是伺料中缺乏 维生素A时,可引起死亡。
另外还会引起呼吸症状、全身黄疸、异嗜、呕吐拉稀、疝痛、死亡等症状。
影响
饲料报酬下降:下降5-21%(影响经济损失较大)
继发感染:如猪肺疫等,导致呼吸道疾病加重
污染环境:对下批次猪生产造成直接危害
防治措施
猪鞭虫
乳白色,前部细长,后部短粗,外观极似马鞭,故称鞭虫,主要寄生于猪盲肠
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卵塞
流行性病学
1个半月猪龄即可检出虫卵;4个月的猪,虫卵数和感染率均急剧增高,以后渐减;14月龄的猪极少感染;
虫卵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抵抗力强;在不卫生的猪舍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其中夏季感染率最高。
致病性
虫体以头部刺入粘膜内,引起盲肠和结肠的慢性卡他性炎症。
严重感染时,食欲减退,消瘦,贫血,腹泻;死前数日,排水样血色便,并有粘液。
危害性
猪食道口线虫病
食道口线虫病是由食道口科、食道口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猪的结肠中引起的线虫病。虫体的致病力轻微,但严重感染时可以引起结肠炎。由于幼虫寄生在大肠壁内形成结节,故有结节虫之名。
流行性病学
感染时间:放牧猪在清晨、雨后和多雾时易遭感染;潮湿和不勤换垫草的猪舍中,感染也较多。
虫体活动:感染性幼虫在室温22~24℃的湿润状态下,可生存达10个月,在-19~-20℃可生存1个月;虫卵在60℃高温下迅速死亡;干燥可使虫卵和幼虫致死;成年猪被寄生的较多。
致病性
继发感染细菌时,可能继发弥漫性大肠炎。
大量感染时,大肠壁普遍增厚,有卡他性肠炎;除大肠外,小肠(特别是回肠)有结节发生。
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结节所致的危害性最大;感染3~4次后,结节即大量发生。
会引起萎靡不振、结节性肠炎、腹痛、腹泻、下痢、高度消瘦、发育障碍、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死亡等症状。
诊断
漂浮法
猪肺丝虫病
流行性病学
一期幼虫的存活力强,在蚯蚓体内的感染性幼虫保持感染性的时间与蚯蚓的寿命一样长。
致病性
猪肺线虫感染可加剧猪气喘病(猪支原体性肺炎)的病情;继发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肺炎,多见于严重感染的幼猪,且死亡率甚高;易于并发猪肺疫和猪流感,幼虫还可以传播猪瘟病毒和蒂申(Teschen)病毒;幼虫移行时对肺部造成损伤、成虫在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寄生时的机械性与化学性刺激、大量虫卵进入肺泡、以及虫体代谢产物的吸收等,导致支气管肺炎。
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生长和发育;严重感染时,有强力的阵咳,呼吸困难(特别在运动或食后剧烈),肺部有罗音,体温间或升高,贫血,食欲丧失。即使病愈,生长仍缓慢。
危害性
影响代谢:病猪消瘦、营养不良
影响免疫:降低抵抗力,引起继发病
猪有齿冠尾线虫病
寄生于肾盂、肾周围脂肪组织及输尿管壁等处。
症状
主要特征表现为小猪发育生长迟缓,母猪不孕或流产,甚至造成死亡,后躯后肢麻痹僵硬。
皮炎:猪无论大小,患病初期,均出现皮炎,有丘疹和红色小结节,体表淋巴结肿大
贫血:食欲减退,精神委顿,逐渐消瘦,贫血,被毛粗乱,行动迟缓
跛行: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出现后肢无力,跛行,走路时后躯左右摇摆,喜欢躺卧
尿液浑浊:尿液混浊带有粘稠的絮状物或脓液
后肢僵硬:有时可继发后躯麻痹或后肢僵硬,不能站立,拖地爬行,食欲废绝
发育障碍和流产:仔猪发育停滞,母猪不孕
治疗
多拉菌素
猪疥螨
猪疥螨发育周期为8~22天,成虫、幼虫寄生于猪皮肤,在猪的皮肤内挖掘隧道,刺激皮肤和神经末稍,致皮肤发痒,影响猪的采食和休息,使猪发育受阻。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以冬、春季节光照不充足时发生最严重,管理差、抵抗力差、营养不良(瘦弱)的猪病情严重。
症状
类型1:慢性皮炎型,皮肤剧痒、渗出、结痂、脱毛、消瘦等,生长发育受阻
类型2:皮肤过敏型(俗称“红皮病”),腹下、颈下、大腿内侧等皮肤紫红,发痒、渗出。
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由疥螨引起的皮炎,容易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继发性感染。
诊断
取耳廓内侧或病健皮肤交界处皮屑,镜检。
防治与净化
保持卫生、清洁、干燥、通风、采光良好
防止引进疥螨感染猪
药物净化:如莫西克丁,副作用小,可在围产期驱虫,并可驱除体内外主要寄生虫。提倡配合抗生素使用,防止继发性感染。
净化程序:
从外地引进的猪,先驱虫后1周再合群
怀孕母猪产前1~2周用药1次
仔猪在20~30日龄和60~70日龄(转群)各驱虫一次。种猪每半年驱虫1次
未采用净化程序的发病猪场,全场猪用药1次,间隔7~10天再重复1次
综合防治
降低饲养密度,全进全出
环境杀虫:辛硫磷,马拉硫磷,溴氰菊酯等
全群种猪:每年2次注射药物
公母猪、仔猪:饲料添加阿维菌素等药,或用莫昔克丁等
错误观点:仅对猪体驱虫,不需对环境杀虫!
猪弓形虫
弓形虫又名弓形体、弓浆虫、毒浆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原虫;该病人畜共患,据国外报道,人群平均感染率约25%-50%,猪暴发弓形虫病时,死亡率高达60%以上
流行性病学
诊断
镜检虫体。
生前查腹水、淋巴结穿刺液中的滋养体或有核细胞内的快殖子。
死后查肺门淋巴结、脑、心、肝、肺等脏器或腹水中的慢、快殖子及滋养体。
治疗
磺胺类药物